《1》
点到为止,过犹不及,是生活保持平衡的重要法则。
忙碌了一整年,终于快迎来了春节的假期。
许多人满心欢喜地计划着,要在这段时间里,让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放松。
然而,即便是休息,也需要掌握一个恰当的度。
比如,一味地享用山珍海味,很容易让人感到发腻且不易消化。
睡眠时间过长,反而可能导致头脑不清醒,影响精神状态。
同样,喝茶是一项需要细细品味的享受。
但一次喝得太多,反而会对身体造成负担,影响健康。
因此,凡事都要有个度,把控平衡状态至关重要。
“欲速则不达”、“张弛有道”,这些古老的训诫历经时间的考验,至今依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。
最近就有不少茶友问起,一次喝茶多少才算过量?
如果一不小心过量,又会对身体产生怎样的影响?
在解开这些问题之前,还得先和大家聊一聊,什么是喝茶过量。
《2》
喝茶的“量”,有具体参考标准吗?
平时的喝茶习惯不同,有些人一天至少要喝三泡茶才觉过瘾。
有的一天只喝一泡,便心满意足。
而年纪较小的孩童,身体还未开始成熟发育,对各种物质的耐受力较弱。
喝茶对健康虽无大碍,但一定要喝品质有保障的茶,淡淡地尝一尝味道就够了。
受年龄、体质等多重因素影响,每个人对茶叶成分的感知能力都各有差异。
因此,在茶量的把控上,很难界定一个适合所有人的固定标准。
就好比过年期间,有不少人去电影院观看春节档的影片。
同样一场放映结束后,有些人仍沉浸在剧情中,直到片尾曲完全结束,才依依不舍地离开。
而一部分人的感触却没那么深刻,屏幕上演职人员表刚出现,便起身准备离场。
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多酚,正常情况下能丰富茶味层次,带来舒缓提神的效果。
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范围,才会带来不良影响。
例如不发酵的绿茶,杀青之后保留了不少多酚类物质。
对这类成分比较敏感的人,即便只是多喝了几杯,没过多久就会出现肠胃不适的情况。
而大部分体质正常的茶友就不必担心,许多人喝了十几年的绿茶,都从未感受过任何异常。
既然如此,“喝茶过量”又该如何判定,难道是茶圈里的伪命题?
其实答案很简单,平时感觉已经喝得尽兴、有些喝不下的时候,正是身体在暗示自己该放下茶杯。
但现实中很多时候,和其他人喝茶聊得太投机,一不小心就容易喝过头。
一旦出现以下情况,茶友们就该多加重视了。
《3》
喝茶过量后,会出现哪些表现?
晚上喝茶容易失眠,这一话题长久以来都是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。
白天工作忙碌,时间和条件有限,大多数人想喝茶解乏,只能用玻璃杯简单代替。
由于茶水无法完全分离,茶香和茶味的具体层次无法充分展现,对好茶有些浪费。
因此,许多人晚上回到家后,还是会拿出传统的功夫茶具,逐次冲泡一解茶瘾。
一杯接着一杯细细品啜,喝过五六回后,心里也倍感满足。
可茶叶的内质丰富,不只体现在丰富多变的风味表现,更在于出色的耐泡程度上。
用盖碗泡茶,有着快出水和后续坐杯的合理搭配,好茶泡十三四回完全可行。
一泡茶才喝到精彩处,可自己已经喝到尽兴,此时还要不要继续?
问题在心里不断纠结,有些人正是因为觉得可惜,就坚持着一直喝下去。
短时间内摄入太多咖啡碱物质,导致大脑和神经系统过于活跃,身体很难快速将它们代谢出去,到了入睡的时间依旧没有丝毫困意。
睡眠不足的情况下,直接影响到第二天的生活状态和工作效率,免不了要后悔喝下的那些茶。
除此之外,喝茶过量还有另一种体现,即出现茶醉。
一些人的喝茶频率较低,也习惯了清新淡雅淡的茶味,身体建立起的物质耐受度有限。
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,一个下午连续不断地喝茶,远远超过了平时的茶量。
再加上有时只顾着聊天,耽搁了手中泡茶的动作,无意间导致闷泡的形成。
如果此时还处于空腹状态,在大量浓茶的作用下,更容易出现头晕手抖、强烈饥饿感等不适反应。
《4》
面对以上情况,又该如何应对呢?
倒茶时讲究七分满,不仅是对客人的尊重,也寓意着做事要留有余地,喝茶同样如此。
过年茶局不断,喝茶速度慢一些不仅方便品鉴,也能避免自己一天内喝得太多。
如果发现自己已经出现茶醉,第一件事就是放下茶杯,让自己缓一缓。
吃一些口感清淡的茶点,如原味坚果、苏打饼干、花生酥等,既不影响味觉感受,又能补充能量。
等状况有所好转之后,再接着适度饮茶,对健康的影响更小一些。
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茶醉,之后的每一次喝茶都应尽量避免空腹饮用。
可以提前吃一些食物垫垫肚子,有效防止茶多酚、咖啡碱等物质过量吸收,减轻身体负担。
而如果是晚上喝茶容易失眠,要解决问题也不难。
首先,一定要保持固定的茶水比例,不长时间闷泡,与浓茶划清界限。
其次,可以选择经过长时间陈化的老白茶,汤感更醇厚,刺激性物质的含量更低一些。
最后,如果个人体质较为敏感,睡前3小时内最好不要再喝茶,给自己留足代谢的时间,以免影响睡眠。
即便是经验丰富、喝茶不易失眠的茶友们,在晚上摄入的茶量也不宜过多。
否则,明明已经打算睡下,却因为自己喝下的一大堆茶水而频繁起夜,也会打乱正常的作息规律,影响睡眠质量。
总之,喝茶最重要的是保持身心愉悦。
时常贪杯,反而难以品味出好茶完整的香清甘活,还是要学会适度控制。
《5》
对生活中遇到的事作出评价,往往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。
结局究竟会如何发展,就在一念之间。
喝多少茶才算过量,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答案,不存在绝对的标准。
但还是希望茶友们能把握好“度”,每一次都能喝得舒心自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