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1》
下午,在茶馆和一位刚从深圳回来的老友聊天。
从往昔的奋斗历程聊到了当下的生活状态,话题变换不断,他忽然发出了感慨:
“当下做决定的成本真不低啊,每一步都要为将来做打算。”
听到这话,只是轻轻端起面前的茶杯,品了一口温润的茶水,问道:
“那你呢,十多年前决定孤身一人前往完全陌生的城市闯荡时,可曾有过一丝后悔?”
朋友沉默片刻,挺直了稍显松懈的背脊,眼神坚定:
“不后悔,至少发现了自己的无限潜力,也成就了今天的我,拥有了现在的事业。”
人生的每一天都充满了选择,每一次的抉择,都可能走向不同的道路。
而新手要学会喝茶,也需要经过一番探索,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茶类。
最近,就有茶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:
“都说喝茶要冬红夏绿,但网上都说绿茶偏寒,红茶偏热,到底要怎么喝?”
红茶与绿茶,如果是诸位会怎么选?其中的奥秘,今天就来为大家一一揭晓。
《2》
绿茶寒凉,是茶多酚含量高,敏感人群易受刺激。
在某书上看到一篇分享喝茶经验的帖子,底下有人对绿茶提出质疑:
“冬天天气这么冷,再喝寒凉的绿茶,不是寒上加寒吗?”
有不少网友对此持相同观点,他们纷纷表示,自己一喝绿茶就容易出现茶醉,有时多喝几杯还会胃痛。
更有人言之凿凿,根据清汤绿叶的特点和清鲜爽口的风味,断定这就是绿茶茶性寒凉的直接表现。
不知屏幕前的各位茶友们,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体验,或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呢?
在这里要重申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事实,判断一款茶是否寒凉,关键在于其茶多酚的含量。
单纯依据茶叶的外观或风味下结论,也只是毫无根据的异想天开而已。
绿茶之所以保持其鲜嫩的绿色和清新的风味,是因为鲜叶采摘结束后,被及时送往杀青工序,钝化了多酚类氧化酶的活性。
由于后期不再发酵转化,与其他茶类相比,绿茶内部未经转化的多酚类物质含量相对较多。
这些较多的茶多酚含量,确实具有一定的刺激性,也因此被认为是“茶性寒凉”的表现。
所以,肠胃较为敏感的人,饮用绿茶时需要格外谨慎。
而喝绿茶容易茶醉的说法,其实很可能是由于空腹喝茶或过量饮茶所导致。
身体摄入过多的茶多酚与咖啡碱等物质,身体变得过于兴奋、饥饿感明显,及时补充一些食物就能有效缓解。
和其他茶类相比,绿茶的茶性虽寒凉,但绝大多数人只要能适量饮茶,对身体并无负面影响。
在茶多酚和茶氨酸的共同作用下,不仅能感受到春风拂面般的清爽感,还能享受到绿茶带来的消炎、增强免疫力等健康益处。
《3》
红茶性温和,上火是自身体质表现。
“茶汤颜色偏红、又是全发酵茶,红茶喝多了肯定会上火!”
网友们根据外观判断茶性的做法,导致红茶也深受影响,误解在网络上流传甚广。
实际上,茶汤颜色是由茶叶内部可溶性色素的含量所决定的,而非简单地与茶性挂钩。
更何况,红茶汤色介于橙黄与橙红之间,属于暖色系。
其中金骏眉更是特殊,汤色明显偏浅,以金黄色为主,显得清澈透亮。
如果汤色过分发红、甚至红到发暗,这时反而要提高警惕,很有可能买到了劣质茶。
红茶的发酵程度讲究恰到好处,多酚类物质大部分转化为茶黄素、茶红素等成分。
这些成分使得红茶的性质偏向温和,适合绝大多数人饮用。
如果制茶细节不到位,茶叶重度发酵,那么茶红素的含量就会偏高,甚至大量生成茶褐素,呈现出的香气与滋味也略显平淡。
真正的优质红茶,有着花香、果香、蜜香的三重交织,茶汤风味甘润清甜,回甘生津涌起后的丝丝甜意,更是柔和动人。
喝红茶反而上火,如果茶叶本身品质不存在缺陷,问题大概率是出在个人健康情况上。
不同地区的人,对具体的表现症状有着不同理解,但总结而论,上火是受自身体质和生活习惯导致的缺水表现。
即便茶叶中真的含有相关成分,但普通人一天的喝茶频率始终有限,摄入的物质含量也不足以直接引起上火。
平时多喝好茶,更能为身体补充水分和能量,有效缓解冬天气候干燥带来的各种不适。
《4》
根据个人情况多尝试,不过量、不喝浓茶。
茶友们注重养生的想法,出发点固然值得肯定,毕竟健康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。
但茶的性质究竟偏寒还是偏热,其实没必要太过纠结。
如果将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,按照这样的分类方式大概会发现,许多平时常接触的食品,都被归入需要忌口的行列。
再加上网络上各路说法五花八门,对于同样的一道菜,在不同的人眼里往往有着千万种不同的解读和看法。
与其让自己不断钻牛角尖,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和纠结中,还不如放平心态,以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看待任何一类茶。
毕竟,日常作息正常、饮食健康才是更应该注意的养生重点,茶叶只要品质有保障,就可以放心喝。
身体没有特殊情况的茶友,想要找准真正适合自己的茶类,靠的还是平时多喝、多尝试。
每天喝浓淡适中的茶,避免空腹和睡前大量饮茶,一段时间后积攒了不少经验,对好茶的感知也更敏锐。
每个人的喝茶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,一款茶只有自己真正尝试过,对其基本特性才能拥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。
当下时节,多喝温和的红茶固然不会出错,但在解腻解乏的时候,爽口的绿茶会更受欢迎一些。
况且,“冬红夏绿”的说法只是从前流传下来的参考,不一定要严格遵循。
肠胃敏感的茶友,微发酵的白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新茶清新淳和,老茶深邃醇厚,同样能满足各种情况下的需求。
亲自尝试过便会发现,原来网上传言的那些茶类并没有那么可怕,不加分辨的信赖,只会与更多好茶擦肩而过。
《5》
曾经还听过一种说法,把红茶放在冰箱里、绿茶常温存,两类茶喝起来就不寒不燥了。
听起来着实有些荒唐,但当时却有不少人深信不疑。
但违背规律的存茶法,只会让风味大幅下降,不可能改变茶叶本性。
喝茶,还需因人而异,适量为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