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品鉴笔记】
第一冲:
沸水注入的时候,有幽馥的香气,在氤氲着升起。
那是一阵夹着果香的,清盈的芳香。
飘入鼻中,先感受到的,是清鲜,一股独属于桐木自然保护区那广袤原始林地的,植物鲜香。
是晨起时,山雾犹存间,飘渺若仙的那股子清雅幽馥。
接着,在清鲜的香气之外,如日初升一般,有鲜花香自盖顶心处摇起。
是树林深处,山间腹地里,敞开的那片草丛间,夹杂的各种或含包或盛放的小花小朵的芬芳。
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
再等一会儿,盈盈的鲜果香,如小船,泛舟于盖上。
是一阵阵的半青的杏子,半红的桃子,半熟的荔枝龙眼,那将熟未熟的青青果香。
鲜嫩,多汁,却尚未熟透的风情。
倚门回首,却把青梅嗅。
汤色明黄,汤中橙色不多,亮晶晶的黄却很是扎眼,不必透光,已经是晶莹一片。
如新切的宝石,折射着璀璨的光芒。
茶汤的滋味是清新的,亦是清鲜的。清新是植物的芳香,清鲜是水果的芳华。
汤中凝聚着花香,果香,新鲜植物木材香,既活泼,又厚实,还有凝稠浑厚。
饮之,泠然若山水。
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
第二冲:
揭盖的时候便是花香纷纭而来。
一股绚丽如天边晚霞的香气,夹着花香、果香、木质香、鲜植物香,正面袭击了你的感官。
如果你正好用的是一只郎红的盖碗,这只盖碗又是穹顶形的聚香盖子,那么,这些纷纭复杂的花香,便会浓浓地,热热的,喷了你满脸。
像地底下的喷泉喷出了鲜花的香汁似的,咕咕咕喷个不停。
直到把人香晕为止。
但这股子繁复的香气,它又不是艳俗的,不是轻浮的,不是那起子外山茶的浪蕊浮花,它是高级的,高雅的,清新雅致的。
是宋徽宗的画里,那些清供小品图中,被文人雅玩的兰与菊。
有着高洁的风骨,以及高级的香气。
不流于俗,不沉于底,不卑不亢。
花香过境之后,盖上留下的是清甜的果香,那种将熟未熟的,花褪残红青杏小时期的,杏香,桃香,李香。
那样青青红红,半青半红,半生半熟,静待熟化的果香。
没有熟过头的颓唐,只青青的,便极为诱人。
木质香藏在盖香的底层里,其实早先花香登场的时候它便已经存在了,只是本性过于低调,于是被花香给盖住了,仿佛红花掩映下的爬山虎,即使贴了一壁,也不显山露水,是那把低低沉沉的大提琴音。
汤色较前一冲加深了,呈现出深深的橙黄色,那种老矿黄水晶的黄。
有一种旧时老钱人家的风味。
古朴,沉郁,底蕴深长。
汤水中的滋味感加深了不止一颗星,是花香与果香与植物鲜香无隙融合在一起的一种香气。
它是变化的,如绚丽的云霞一般,时而花香突起,时而果香撩人,时而植物香气炸如烟云,浮起满天的金黄。
入口只觉得浓稠中,醴酪如浆。
是一场绮丽的,仲夏夜之梦。
第三冲:
那种纷繁的,仿佛每一秒都有鲜花在盛开的花香,淡了一些。
果香倒是兴兴头地升了起来,且变得更为浓郁,更为多元。
细细分辨,能认出盖上的果香有荔枝,有龙眼,有桃,有杏,有李,有油奈,有凤梨,有熟透的番石榴.....
是的,到了第三冲,果香较前两冲,要成熟了许多,呈现出一种比半熟更为熟透一些的香气了。
不再是前两冲时节的青梅如豆,而是成为化了蝶的梁祝,尝到了爱的甜,也尝到了爱的苦。
是分手后的陆游与唐婉,执手相看泪眼,亦只能写下错错错,莫莫莫。
梅子熟了,不再青涩,却少了鲜香,不再纯洁如白绢。
清鲜的植物香气与鲜木头的香气,在盖香的尾调里氤氲着,如雾如烟。
是新鲜剥下树皮的大木桩子,无数根绑在一起,浸在水里,集体释放出的一股浓郁的鲜木头香气。
有树龄的加持,它们又鲜,又深长。
是深长的茂林里,那些经年累月苍翠的树木,所散发出的体香。
闻之,便是醍醐醒神。
汤色更深了一号,是金橙色了——金是它的通透程度所带来的光线折射反应,而橙则是这款铜骏眉的芽头们,在全发酵过程中所生出来的茶红素与类胡萝卜素的呈现。
好的红茶,汤水呈金橙色,或者赤金色。
便是如此得来。
汤水中的花香,更加明媚而张扬了。是那种阳光照入深林时分,诸种树上所盛开的鲜花的芳香的汇集。
那些开在树上的花,照例拥有浓郁的芬芳,而当它们汇集在一处,便更加显现出一种层层叠叠的浓香悠长。
是一树繁花,并上了海棠。
在浓稠赤浆里,吹落了满桌的杏花。
【后记】
今年的冬天来得如此之晚,而春节,又来得如此之早。
想起2019年的1月底,从上海撤回来,带着满满的箱笼,无数的书与旗袍。
长乐路上有好多订做旗袍的店,离得近,午后散步亦能到。
于是成了常客。
昨天翻出来,欣喜地发现,当年的尺寸,如今还能穿。
在身材管理这件事上,要给自己满分。
对镜自照,竟然又想去上海了。
去开一家闹市中的小店,不必太大,但胜在灯光温柔,沙发舒服。
可以歪着,斜着,蜷着,喝茶,聊茶,煮茶,讲八卦,发呆.....
诸君以为,可好?